English

纳米技术赋能三星堆古象牙微生物威胁快速检测

发布时间:2025-05-26      浏览次数:24    分享:

三星堆古象牙的微生物威胁与检测困境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古象牙作为商周时期重要文化遗产,其保存面临严峻挑战。潮湿环境滋生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通过分泌有机酸、酶等代谢产物,逐步侵蚀象牙结构,导致颜色改变、质地脆化甚至崩解。传统微生物检测依赖实验室培养或荧光定量 PCR(qPCR),需专业设备与 2 小时以上检测时间,难以满足文物现场快速监测需求。

针对这一痛点,吉林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发可视化微生物检测系统(VMD-Nano),利用纳米技术实现对古象牙表面微生物的无损、快速、可视化检测,为文物保护提供即时预警工具。

VMD-Nano 技术原理:纳米粒子与生物信号的巧妙联动

VMD-Nano 系统整合三大核心模块,形成完整检测链条:

1. 基因组快速提取
细菌检测:采用含 NaOH、EDTA 等成分的快速基因组提取试剂(RGE-B),50 μL 样本与试剂混合后静置 3 分钟,即可获得 DNA 模板。
真菌检测:利用纤维素酶与几丁质酶组成的 RGE-F 试剂,结合微波处理,15 秒内破坏真菌细胞壁,提取基因组 DNA。

2.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
以提取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 RPA 技术在恒温条件下快速扩增目标微生物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如细菌 16S rRNA、真菌 ITS 基因),30 分钟内可实现核酸拷贝数的百万级扩增,显著提升检测灵敏度。

3. 可视化比色检测
纳米酶催化与核酸屏蔽效应:MNPs 在酸性条件下(pH 3.6)催化 H₂O₂生成羟基自由基,氧化 KI 产生 I₂;I₂蚀刻 AuNRs 使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波长改变,溶液颜色从蓝色变为红色。
目标微生物识别逻辑:若样本含目标微生物,其扩增的核酸片段吸附于 MNPs 表面,屏蔽酶活性,抑制 I₂生成,AuNRs 蚀刻程度降低,溶液颜色保持蓝色或呈现中间色;反之,无核酸时 MNPs 充分催化,溶液呈红色。

用于检测目标微生物的 VMD-Nano 系统

图 1.用于检测目标微生物的 VMD-Nano 系统:(1) 用无菌棉签从三星堆出土的古代象牙表面收集灰尘;(2) 使用 RGE-B 和 RGE-F 试剂从样品中快速提取基因组 DNA;(3) 基因组 DNA 模板 RPA 反应;(4) 将 RPA 扩增产物与视觉检测系统混合;(5) 根据颜色变化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物。

关键实验验证:从实验室到文物现场的跨越

1. 纳米材料表征
MNPs 特性:透射电镜(TEM)显示 MNPs 粒径约 20.4 nm,X 射线衍射(XRD)与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其为 Fe₃O₄磁性纳米粒子,过氧化物酶活性达 3.035 U/g,确保高效催化性能。
AuNRs 光学响应:紫外 - 可见光谱显示其纵向 LSPR 峰位于 697 nm,横向峰位于 512 nm;I₂浓度升高导致 LSPR 峰蓝移,溶液颜色变化与 DNA 浓度呈正相关(图 2)。

从含有不同摩尔量 I2 的分析系统获得的 AuNRs 溶液的吸收光谱

图2.从含有不同摩尔量 I2 的分析系统获得的 AuNRs 溶液的吸收光谱

2. 灵敏度与特异性
最低检测限:系统可识别低至 2×10⁹拷贝 /μL 的 DNA 浓度,对应约 10³ CFU/mL 的微生物量。
引物特异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 RPA 引物仅扩增目标微生物基因组,与非靶标菌株无交叉反应。

3. 实际样本检测
在 50 组三星堆象牙表面拭子样本中,VMD-Nano 检测到假单胞菌(Sxd-A)、蜡样芽孢杆菌(Sxd-D)、青霉菌(Sxd-1)等 6 种微生物,结果与 qPCR 完全一致(表 1)。检测全程仅需 30 分钟,较 qPCR 缩短 75% 时间,且无需冷链运输与专业实验室环境。

Table 1 Summary of actual sample test results.

Table 1 Summary of actual sample test results

文物保护场景下的技术优势与未来展望

1. 核心优势
速度与便捷性:从采样到出结果仅需 30 分钟,适合文物发掘现场实时监测。
低成本与易操作性:无需荧光染料、PCR 仪等昂贵耗材,仅需便携式比色装置,基层文物保护人员可快速掌握。
兼容性与扩展性:适用于象牙、木材、纺织品等多种材质文物,未来可通过设计多重 RPA 引物实现多菌种同步检测。

2.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定量精度提升:当前为定性检测,后续将结合光谱分析或数字 PCR 模块,实现微生物负荷的定量评估。
环境抗干扰优化:针对文物表面复杂污染物(如土壤颗粒、有机质),优化核酸提取步骤的抗干扰能力。
智能化应用开发:结合 AI 图像识别技术,开发手机 APP 实现检测结果的自动判读,构建文物微生物监测物联网。

结论:开启文化遗产保护的 “纳米精准监测” 时代

VMD-Nano 技术通过纳米材料与分子生物学的跨界融合,为文物微生物检测提供了 “现场化、可视化、快速化” 的全新方案。其在三星堆象牙保护中的成功应用,标志着纳米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实质性突破。未来,随着技术迭代,该系统有望拓展至全球文物遗址的微生物监测,成为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核心工具,为人类文明遗产的长期保存提供科学支撑。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ulher.2025.04.019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李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