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的部分国家概况与分布
发布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16 分享:
近日,西班牙一酒店爆发食品中毒事件,超百名游客疑似感染沙门氏菌。在受感染患者中逾百人(包括1名15个月大的婴儿及7名儿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20人被紧急送医。入院患者的初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致病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感染源目前尚未真正确认,有住客指出可能为自助餐中的鱼肉,因为一行人中只感染者食用了鱼,也有住客认为是意面中的酱汁导致。
目前全世界约发现沙门氏菌有2600多种血清型,每种沙门菌血清型适合生存的食物均不一样,而且沙门氏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所以沙门氏菌极易造成大规模的感染。
什么?沙门氏菌还在这些食物中存在
沙门氏菌可按照致病类型分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S. Typhi)和非伤寒沙门氏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非伤寒沙门氏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食用受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是引发大多数非伤寒沙门氏菌病暴发的原因。
有研究对 2007-2021 年以色列的192,340 份动物源性食品样本中的非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旨在明确以色列食品源NTS污染的流行率、趋势及潜在风险因素[1]。在该研究中,检测数量与阳性率趋势如图 1所示。自2015 年起,NTS检测样本量逐渐减少;2019 年前,NTS阳性样本占比稳定在 10%-15%,2019年后上升,2021年达18.11%;而NTS分离株血清分型比例从早期约30%降至2021年的1.73%。
图 1 2008 年至 2021 年期间,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非伤寒沙门氏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 NTS)的食品样本数量(A 图)。灰色柱状图代表沙门氏菌阳性样本的比例,粉色部分代表每年非伤寒沙门氏菌(NTS)菌株的血清分型比例(标注内容为血清分型菌株占沙门氏菌菌株的百分比)(B 图)(引自文献1)
在不同类型食品污染差异中,生鲜食品NTS 阳性率(22.44%)远高于即食食品(0.1%),生鲜食品感染NTS的风险是即食食品的290.6倍。即食食品各来源NTS 阳性率均低于0.49%;生鲜食品中,鸡肉源阳性率最高(35.03%),其次是猪肉(24.47%)、火鸡肉(10.75%)、牛肉(1.75%)和鱼类(1.05%),其中鸡肉源NTS污染与其他肉类源差异显著,具体数值如表 1所示。
表 1不同来源生食中检出的非伤寒沙门氏菌(NTS)流行率及各来源中常见血清型的比较(引自文献1)
沙门氏菌大摸底!每个国家情况不一样
与上述以色列相似,每个国家都在重点排查自己国内的易感染食品和对应的流行血清型,预防大规模的食源性感染的发生。
黎巴嫩的研究人员在2017-2018年从本国的临床(24 株)和受污染食品(63 株)中分离 87 株沙门氏菌,结合二代测序和从头组装技术,同时从国际数据库获取 130 株其他国家的肠炎沙门氏菌基因数据进行分析[2]。在黎巴嫩分离株中,肠炎沙门氏菌(28.7%)和婴儿沙门氏菌(26%)为主要血清型,另有多种少见血清型如图 2所示。血清凝集试验与基因组预测相关性高,SeqSero1 准确率 80.4%-85.0%,SeqSero2 达 93.1%-94.2%。在系统发育关系中,黎巴嫩肠炎沙门氏菌(组内 pairwise SNP 差异 56±27)与叙利亚菌株亲缘关系最密切(组间差异 65±31),还与中国台湾、比利时等部分国家或地区菌株存在较近遗传关联;黎巴嫩人源与禽源菌株遗传差异(46±12 SNPs)小于人源与牛源菌株(96±3 SNPs)。
研究人员还从样品中分析传播来源,黎巴嫩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可能主要源于禽类产品,且从叙利亚进口的食品或为部分人感染病例的源头。肠炎沙门氏菌携带多种毒力相关 SPIs、质粒复制子及耐药基因,对黎巴嫩及其他国家公共卫生构成重要威胁。针对上述的分析成果,提出了如下的防控建议:
1)需加强进口食品微生物质量检测
2)合理控制畜牧业抗生素使用,以减少沙门氏菌感染及耐药菌株出现
图 2基于基因组的沙门氏菌血清型预测结果(A)2017-2018 年从黎巴嫩人体(24 株)和食品(63 株)中分离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基于基因组预测结果;(B)与基于考夫曼 - 勒米诺尔方案(Kauffmann-Le Minor scheme)的血清凝集试验结果相比,相应的预测一致性情况。(引自文献2)
参考文献:
[1] DOI:10.1016/j.prevetmed.2025.106508
[2] DOI:10.1016/j.ijfoodmicro.2020.108831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黄绮铧。